商标被抢注:不容忽视的商业危机
在商业世界中,商标犹如企业的 “金字招牌”,承载着品牌的声誉与价值。然而,近年来商标被抢注的事件频频发生,让众多企业陷入困境。比如网红奶茶品牌 “茶颜悦色”,在品牌扩张时由于忽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布局,被一名韩国留学生抢先注册了在韩国的商标,这直接导致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受阻,还可能面临复杂的法律纠纷 ,品牌声誉也受到损害,消费者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 “山寨” 品牌,影响销售业绩与市场占有率,而跨国维权又面临高昂成本。
再如 B 站(哔哩哔哩),发展初期未在所有相关类别完成商标注册,被一家食品公司抢先注册 “哔哩哔哩” 商标用于生产销售槟榔产品。一旦抢注方发起投诉,B 站 APP 就可能面临下架风险,而且槟榔产品与 B 站的品牌理念大相径庭,会引发消费者对其品牌形象的质疑和反感。B 站虽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干扰了企业正常运营和战略规划。
商标被抢注对企业危害极大。品牌形象方面,消费者容易将抢注者的产品与原品牌混淆,若抢注者产品质量不佳,原品牌声誉将严重受损。经济损失更是直接,企业失去商标使用权,可能被迫退出部分市场,若要夺回商标,需支付高额费用。法律纠纷也难以避免,企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应对诉讼,影响正常经营活动。所以,当商标被抢注,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认识商标被抢注
商标被抢注,指他人在原商标所有者之前,将相同或近似商标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上申请注册。比如一家初创的科技公司,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研发出一款智能硬件产品,并以 “智趣精灵” 作为品牌名称进行市场推广,在产品小有名气后,准备注册该商标时,却发现已被一家贸易公司抢先注册在同类产品上。
抢注行为分为恶意和非恶意。恶意抢注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如明知他人商标有一定影响力,仍抢先注册,之后通过转让、许可或阻止他人使用来获利 ;或是利用他人商标在海外未注册的漏洞,在当地抢先注册。像 “海底捞” 在开拓新加坡市场时,就遭遇当地商人恶意抢注,对品牌海外发展造成阻碍。非恶意抢注可能是因申请人对商标情况不知情,也可能是双方对商标的设计思路相似,导致近似商标先后申请。
商标被抢注的原因多种多样。许多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创立初期更关注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忽视商标注册,等品牌有了知名度,商标已被他人抢先注册。恶意牟利的商家,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抢注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部分个人或企业把抢注商标当作投机手段,通过转让、许可使用权来获利。还有些企业在国际市场扩张时,因不熟悉当地商标注册规则,导致商标被抢注。
商标被抢注后的应对措施
当发现商标被抢注,企业不要惊慌,可按以下步骤和方法积极应对。
收集证据,掌握主动权
收集证据是应对商标被抢注的关键。充分、有效的证据能证明企业对商标的在先使用、知名度及抢注者的恶意,增加夺回商标的胜算。需收集的证据包括商标使用时间、范围、知名度的证明材料,如最早使用商标的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资料、销售合同及发票,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区域、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媒体报道、行业奖项等能体现商标知名度的材料 。还需收集抢注者恶意的证据,比如抢注者与企业存在业务往来、合作关系,知晓企业商标却抢先注册;抢注者注册大量与他人知名商标相似的商标,有囤积商标牟利的行为;抢注者注册后未实际使用商标,却向企业索要高额转让费或许可费 。证据收集途径多样,企业内部档案是重要来源,如保存的原始广告策划文件、销售记录等;互联网搜索能找到早期网络宣传资料、消费者评价;还可向行业协会、商会咨询,获取行业内对企业商标认知度的证明;若涉及诉讼,可申请法院调查取证,获取抢注者相关信息。
协商解决,化干戈为玉帛
协商解决是较为温和的方式,有诸多优势。相比法律途径,协商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无需耗费大量精力准备复杂法律文件和应对漫长诉讼程序,也能避免公开对抗损害企业声誉,维护与抢注者潜在合作关系。协商时,企业要制定合理策略。首先合理出价,通过评估商标价值、自身承受能力和市场行情确定合理收购价格,避免过高或过低出价;其次展示诚意,表达对商标的重视和合理诉求,强调商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可寻求中间人的帮助,如共同的合作伙伴、行业协会、专业调解机构,利用其影响力和沟通能力促成协商成功。比如某小型餐饮企业的特色菜品商标被一家同行企业抢注,该小型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与抢注方沟通。在协商中,小型企业展示了自己对该菜品多年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成果,以及商标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抢注方以合适价格将商标转让给小型企业,实现双赢。但协商也可能失败,如抢注者漫天要价,远远超出商标实际价值和企业承受范围;或者抢注者志在必得,拒绝任何协商条件,这时企业就需考虑其他途径。
异议申请,阻止抢注得逞
商标异议是指在先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商标局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不具有合法性,在公告之日起 3 个月内向商标局提出不应给予以注册的意见 。流程如下:看到初审公告,企业需在三个月内提交异议申请;商标局受理后,会听取异议人和被异议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并进行调查核实;最后,商标局在公告期满后的 12 个月内给出是否准许该商标注册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双方,有特殊情况经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延长 6 个月。异议申请需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认为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如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第十五条(代理人或代表人恶意抢注)、第十六条第一款(地理标志)、第三十条(与在先申请商标近似)、第三十一条(同日申请先使用原则)、第三十二条(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等。申请时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包括商标异议申请书;明确的请求和事实依据,并附有关证据材料,异议理由书需有异议人签字或加盖公章;被异议商标初步审定公告的复印件;异议人的身份证明;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若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还须提交商标代理委托书 。以 “三只松鼠” 为例,在其品牌发展初期,曾有其他企业试图抢注类似商标。“三只松鼠” 发现后,在初审公告期内及时向商标局提出异议,提交了品牌创立时间、大量市场推广证据、品牌知名度证明等材料,证明对方抢注行为违反《商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最终,商标局支持了 “三只松鼠” 的异议请求,驳回了抢注商标申请。当然,也有异议申请失败案例,比如证据不足或对法律条款理解运用不准确,导致无法说服商标局。
无效宣告,让抢注商标归零
商标无效宣告是指商标注册后,因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由商标局宣告无效,或由其他单位或个人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 。适用情形包括绝对理由,如商标不具备可视性、显著性和合法性,“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 ;相对理由,如与他人在先权利冲突、侵犯他人驰名商标权、抢注他人未注册商标、违反代理或代表的规定等 。申请流程为:先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并提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材料;商标评审委员会受理后,通知被申请人答辩;之后进行审理,被申请人答辩后有质证环节;最后,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裁定,并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可自收到通知之日起 30 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商标无效宣告与异议申请有明显区别。针对对象上,异议针对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此时商标未获准注册;无效宣告针对已注册的商标。提出时间上,异议需在商标刊登初步审定公告三个月内提出;无效宣告中,以缺乏显著性、不良影响、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等绝对理由提起的,可在注册后任何时间提出,无时间限制,以抢注、商标近似、字号权等相对理由提起的,需在商标注册的五年内提出,驰名商标权利人提起且对方具有恶意的情况不受五年时间限制 。审查机构上,异议由商标局审理,无效宣告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 。审理程序上,异议中被异议人答辩后无质证环节,无效宣告中被申请人答辩后有质证环节 。救济途径上,异议人请求未被支持,相关商标将予以核准注册,后续通过商标无效进行救济,异议人请求若予以支持,被异议人可提起不予注册复审,后续还可通过诉讼方式救济,无效宣告的请求无论是否被支持,双方当事人均可通过诉讼的方式救济 。比如某知名运动品牌,发现其一款经典系列产品商标被一家小公司抢注并已注册成功。该运动品牌在商标注册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提交了该系列产品长期使用、广泛宣传推广、在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知名度等证据,证明对方抢注行为。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后,支持了该运动品牌请求,宣告抢注商标无效。但也有企业因错过五年申请期限(非驰名商标情况),或证据不足,导致无效宣告申请失败。
司法诉讼,捍卫商标权益
当其他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或企业认为通过司法途径能更好维护权益时,可选择司法诉讼。比如抢注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企业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不服等情况 。司法诉讼流程与一般民事诉讼类似。首先起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法院进行立案审查,符合条件通知当事人 7 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立案,不符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 日内可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受理后,法院 5 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 15 日内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执行;然后排期开庭,提前 3 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 3 日公告 ;开庭审理时,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接着进行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或申请执行,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 ;最后宣判,同意判决,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法院告诉庭提出执行申请,不同意裁判,裁定在送达之日起 10 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判决在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诉讼中,选择合适的法院很关键,要根据案件性质、标的额、地域管辖等规定确定;聘请专业的律师也很重要,律师有专业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能更好维护企业权益。曾有一家知名饮料企业,商标被抢注后,经过异议申请和无效宣告程序均未成功。最后,该企业向法院提起诉讼,律师团队精心准备证据,详细阐述抢注者的恶意和对企业造成的损害。法院经审理,最终判定抢注行为无效,支持了饮料企业的诉求,要求抢注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赔偿损失 。
如何预防商标被抢注
商标被抢注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麻烦,所以预防工作至关重要,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增强商标保护意识
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竞争中,商标是企业的核心标识,代表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与特色,能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缺乏商标保护意识,企业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海兴县酿酒厂曾因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御苑醇” 被外地酒厂起诉侵权,“御苑剑” 商标期满未注销被他人抢注,要价 20 万元,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 。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商标保护意识。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主动学习商标法律法规,如《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了解商标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规定,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商标知识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与专家、同行交流,学习商标保护经验和技巧,提高商标保护意识和能力;还可关注商标保护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企业得失,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及时注册商标
及时注册商标很有必要。从法律层面讲,我国商标注册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谁先申请,商标专用权就授予谁。企业及时注册商标,能避免他人抢注,获得法律保护,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维护品牌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从商业角度看,商标是企业重要无形资产,及时注册有助于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增加品牌价值,吸引投资与合作。商标注册流程包括:先进行商标查询,通过商标局官网或专业商标查询平台,查询准备注册的商标是否与他人在先申请或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降低注册风险;再准备申请材料,如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商标申请书、商标图样等;然后提交申请,可自行到商标局办理,也可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接着进入审查阶段,商标局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请文件、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实质审查审查商标是否具备显著性、是否违反禁用条款、是否与他人在先权利冲突等;最后,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商标,商标局予以初步审定并公告,公告期 3 个月,公告期内无人提出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商标予以注册并颁发商标注册证 。整个流程一般需 6 - 8 个月 。为提高注册成功率,企业要提前查询商标,确保商标具有显著性和独特性,避免与他人在先商标冲突;选择合适类别,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未来发展规划,准确选择商标注册类别,做到全面保护;设计独特商标,在设计商标时融入独特元素,如独特图案、文字组合或创意,提高商标辨识度和显著性,降低被驳回风险。
进行防御性注册
防御性注册是企业重要的商标保护策略。它指企业在与主商标相关类别或非类似商品、服务类别上注册相同或近似商标,防止他人在这些领域抢注,避免消费者混淆,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以阿里巴巴为例,除注册核心商标外,还注册 “阿里爸爸”“阿里妈妈”“阿里叔叔” 等一系列相关商标,防止品牌被淡化或他人 “搭便车” ;小米公司注册众多带 “米” 字商标,如 “蓝米”“橙米”“绿米” 等,保护 “小米” 品牌在不同领域不受侵害 。企业可采用多种防御性注册策略。注册联合商标是在同一商品或服务上注册与主商标相近似商标,如 “大白兔” 奶糖厂家注册 “大灰兔”“大黑兔”“大花兔” 等近似商标 ;跨类别注册是在不同商品或服务类别上注册相同商标,像娃哈哈集团不仅在食品饮料类别注册 “娃哈哈” 商标,还在服装、玩具等多个类别注册,防止他人在其他领域使用该商标 。企业进行防御性注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合理选择注册类别和商标,避免盲目注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要定期对防御性商标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商标有效性。
加强商标监测
商标监测是企业维护商标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监测,企业能及时发现他人申请注册与自己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情况,以便在商标异议期内提出异议,阻止抢注行为;还能及时发现商标侵权行为,采取措施维权,减少经济损失和品牌损害。商标监测方法多样,企业可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监测,这些机构有专业团队和丰富经验,能利用专业数据库和监测工具,全面、及时监测商标动态;也可使用商标监测软件,通过设定关键词、商标类别等条件,对商标数据库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与设定条件相符的商标申请,软件及时提醒;企业自身也可安排专人定期查询商标局官网发布的商标公告,关注与自己商标相关信息。以某知名运动品牌为例,通过专业商标监测服务,发现一家小公司申请注册与自己核心商标近似的商标,及时在异议期内提出异议,提交大量品牌知名度、在先使用等证据,成功阻止抢注行为。企业在商标监测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和流程,明确监测频率、内容和处理方式,确保监测工作有效进行。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与抢注者协商、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申请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结与建议
商标被抢注对企业危害巨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商标保护。当遭遇商标被抢注,要冷静应对,收集证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协商、异议申请、无效宣告或司法诉讼等方式维权。在日常经营中,企业要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及时注册商标,进行防御性注册并加强商标监测,做好预防工作。
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商标被抢注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如果你有商标被抢注经历或相关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也欢迎提出问题和建议,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提高商标保护意识和能力,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更好地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