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娃小宗” 闪电退场:一场猝不及防的品牌震荡
(一)突发退场:从高调推出到紧急叫停的 41 天魔幻反转
在 2025 年的 9 月,宗馥莉控制的宏胜系公司,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高调宣布了一个足以震动整个饮料行业的消息:2026 年将启用全新品牌 “娃小宗”。这一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宏胜系公司仿佛要将全部的决心与期待都倾注在这个新品牌上,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一系列密集动作。他们积极注册相关商标,力求在法律层面为 “娃小宗” 筑牢根基,使其拥有合法且稳固的身份标识。同时,还趁热打铁推出了凝香乌龙无糖茶新品,以实际行动向市场宣告 “娃小宗” 的到来。一时间,整个行业都在热议这个即将崛起的新品牌,猜测着它将为市场带来怎样的变革与冲击。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看似蓄势待发的品牌变革,却如同一场虚幻的烟火,仅仅绚烂了一瞬便迅速消逝。仅仅 41 天后,也就是 10 月 23 日,宏胜系公司又一次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宛如一记突如其来的急刹车。他们突然通知经销商,一切回归原点,继续销售 “娃哈哈” 品牌产品。这一戏剧性的反转,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仿佛坐了一趟刺激的过山车,刚刚被推向高潮,又瞬间被拉回了起点。原本满怀期待的市场,瞬间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与迷茫之中,纷纷猜测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事件的迅速转变,无疑暴露出老牌企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它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更替失败,更是企业内部诸多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在企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传统的经营模式、复杂的股权结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转型路上的重重障碍。当企业试图打破旧有的格局,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时,这些深层矛盾便会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导致船只触礁搁浅。“娃小宗” 的匆匆退场,正是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它为所有老牌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着它们在转型之路上必须谨慎前行,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
(二)舆论风暴:经销商阵营分裂与市场信任危机
在 “娃小宗” 事件持续发酵的期间,整个市场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激烈的风暴之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经销商阵营的明显分裂。不同规模、不同背景的经销商,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对市场的判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分歧犹如一道鸿沟,将原本紧密相连的经销商群体一分为二。
中小经销商,他们大多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经营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于他们来说,新品牌的推出无疑是一场充满未知风险的赌博。“娃小宗” 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在市场上毫无根基,缺乏消费者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中小经销商担心,一旦选择代理 “娃小宗”,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却可能因为市场的不认可而血本无归。因此,他们纷纷选择拒绝缴纳保证金,以表达自己对新品牌的担忧和抵制。据相关报道,部分省份的保证金完成率仅为 10%-2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中小经销商对 “娃小宗” 的信心严重不足。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跟随娃哈哈多年的大型经销商,他们与娃哈哈之间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他们看来,宗馥莉作为娃哈哈集团的重要人物,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和发展规划。新老交接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他们选择力挺宗馥莉,相信她能够带领企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些大型经销商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宗馥莉和 “娃小宗” 提供了些许稳定的力量。
与此同时,市场对 “娃哈哈” 商标归属的猜测也在持续升温,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娃哈哈”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市场认知度的品牌,其商标归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此次 “娃小宗” 事件的爆发,更是让这一问题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市场各方纷纷猜测,“娃哈哈” 商标究竟将何去何从?这种不确定性,犹如一片乌云,笼罩在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心头,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娃哈哈品牌的信任度。品牌信任度的下降,不仅会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产生犹豫和迟疑,减少对娃哈哈产品的购买意愿,还可能引发合作伙伴的担忧和不安,影响企业的供应链稳定和市场拓展。对于娃哈哈来说,如何尽快化解这场信任危机,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退场背后:商标暗战、渠道博弈与管理震荡
(一)商标权归属争议:压垮新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娃小宗” 退场的核心症结在于商标合规性问题。娃哈哈集团持有 “娃哈哈” 商标所有权,这一商标承载着娃哈哈多年来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度,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而宗馥莉试图通过宏胜系独立运营新品牌时,因商标转让备案未完成,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国资持股 46%、宗馥莉 29.4%、职工持股会 24.6%,这种复杂的股权结构使得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任何一方股东对商标使用的异议,都可能导致商标使用计划的停滞。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要达成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并非易事。这种股权博弈使得新品牌计划触礁,“娃小宗” 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如果商标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娃小宗” 将始终处于法律风险的阴影之下,无法正常开展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
(二)渠道体系阻力:传统联销体对变革的本能抵触
娃哈哈依赖 30 余年的 “联销体” 渠道网络,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渠道网络本质是品牌与经销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多年的合作,双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信任。然而,这种紧密的联系也使得渠道体系对变革产生了本能的抵触。
新品牌推广意味着经销商需重新投入渠道建设、消费者教育成本。对于经销商来说,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承担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 “娃哈哈” 积累的国民认知度和稳定现金流,让中小经销商缺乏转型动力。他们习惯了依赖 “娃哈哈” 品牌的既有市场份额,享受着稳定的利润,不愿意冒险尝试新品牌。
宗馥莉试图通过 “竞标制” 筛选大型经销商的改革,与传统 “分产品代理” 模式冲突,引发渠道体系震荡。“竞标制” 旨在通过竞争机制,选拔出更有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经销商,以提高渠道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然而,这种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得一些中小经销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和抵制。这种渠道体系的阻力,使得 “娃小宗” 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渠道支持,无法顺利地将产品推向消费者。
(三)管理层权力重构:宏胜系与老臣派的交锋白热化
自 2024 年接棒以来,宗馥莉已完成 13 个核心部门的 “宏胜化” 改造,财务、人力、销售等关键岗位大量启用宏胜旧部。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引入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团队,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娃小宗” 事件暴露了内部整合未达预期的问题。
老臣派担忧宏胜系 “掏空娃哈哈资源”,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企业变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难以避免。老臣派在娃哈哈多年,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利益关联,他们担心宏胜系的加入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损害他们的利益。而新管理层对渠道把控力不足,导致战略执行变形。宏胜系团队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和活力,但由于对娃哈哈传统渠道体系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地掌控渠道,使得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此次退场某种程度上是管理层妥协的结果,优先保住现有渠道网络,为后续改革争取缓冲期。在当前的形势下,渠道网络是娃哈哈的生命线,失去了渠道支持,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管理层不得不做出妥协,暂时放弃 “娃小宗” 的推广,以维护现有渠道网络的稳定。这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让管理层有时间重新审视和调整改革策略,加强内部整合,提高新管理层对渠道的把控能力,为未来的改革奠定基础。
三、重启娃哈哈:宗馥莉的战略调整与破局之道
(一)品牌策略回归:从 “激进立新” 到 “固本培元”
在经历了 “娃小宗” 的波折之后,宗馥莉深刻认识到,对于娃哈哈这样的老牌企业来说,盲目追求新品牌的创建并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她果断调整品牌策略,从之前的 “激进立新” 转向 “固本培元”,将资源重新聚焦到现有优势产品线,力求在稳固基本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宗馥莉延续了 “大爆单品” 策略,加大对 AD 钙奶、营养快线等经典产品的年轻化升级力度。她深知这些经典产品承载着无数消费者的童年回忆和情感认同,具有深厚的市场根基。为了让这些经典产品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她积极推动跨界联名活动,与多个热门 IP 展开合作,将当下流行的元素融入到产品包装和营销活动中,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她还对产品包装进行了全面焕新,采用更加时尚、个性化的设计,使产品在货架上更加引人注目。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经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宗馥莉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趋势,加速推动娃哈哈的健康化转型。2024 年,娃哈哈一口气推出了 14 款新品,涵盖了无糖纯茶、高钙牛奶等多个品类,这些新品均以健康、营养为卖点,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追求。进入 2025 年,娃哈哈持续迭代新品,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和口感,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饮品。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娃哈哈成功巩固了 “国民健康饮品” 的定位,在健康饮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渠道深度绑定:智能冰柜大战与经销商分级管理
在渠道建设方面,宗馥莉借鉴了 2023 年 “12 亿砸 5 万台冰柜” 的成功经验,于 2025 年果断启动了 10 万台智能冰柜招标计划。她深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饮品市场中,终端陈列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环节。通过大规模投放智能冰柜,娃哈哈能够将产品更加直观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购买便利性,从而在终端陈列上抢占优势位置。
同时,宗馥莉也意识到,经销商是娃哈哈渠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她进一步完善了经销商分级制度,根据经销商的年销售额、市场开拓能力等指标,将年销售额 1000 万以上的大商纳入核心合作体系。对于这些核心经销商,娃哈哈配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物流补贴,降低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实现数据共享,让经销商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产品销售情况,以便做出更加准确的市场决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经销商的忠诚度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与娃哈哈站在一起,共同开拓市场。
(三)组织架构再平衡:在变革效率与稳定之间找支点
在企业管理方面,宗馥莉认识到,过于激进的组织架构调整可能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她暂停了之前激进的部门合并计划,采取了更加稳健的管理策略。她保留了部分老臣参与的 “过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组成,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业务情况非常熟悉。通过这个委员会,宗馥莉能够更好地协调新老管理团队之间的分歧,充分发挥老员工的经验优势,同时也为新员工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与此同时,宗馥莉强化了宏胜系在供应链和数字化领域的优势。她将生产中心、电商部门划归宏胜管理,充分利用宏胜系在这些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优化。通过这种方式,娃哈哈形成了 “传统渠道稳基本盘、新业务灵活创新” 的双轨制架构。在传统渠道方面,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稳定的经销商体系,确保企业的基本业务稳定发展;在新业务方面,借助宏胜系的创新力量,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的创新突破。这种双轨制架构既保证了企业在变革过程中的稳定性,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娃哈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四、后宗庆后时代:老牌企业转型的普遍性挑战
(一)家族企业传承难题:如何跨越 “创始人依赖” 陷阱
娃哈哈的品牌震荡,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二代接班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宗馥莉所秉持的西方管理理念,强调制度、效率和数据驱动,与宗庆后时代所倡导的 “人情化管理”,注重情感纽带、人际关系和经验判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成功率不足 30%,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深刻地反映出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娃哈哈而言,宗馥莉在推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在引入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企业制度化、规范化改革的同时,巧妙地保留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她亟待解决的长期课题。她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两种管理理念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又要兼顾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团队凝聚力,从而跨越 “创始人依赖” 的陷阱,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快消品行业变局:新消费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当前,整个饮料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已从过去单纯的 “渠道为王” 时代,转向了 “产品 + 品牌 + 数字化” 三轮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许多新兴品牌迅速崛起,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元气森林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捕捉到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以 0 糖概念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农夫山泉则通过不断创新,推出高端水系列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品质和个性化的追求,从而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消费趋势,娃哈哈的重启之路充满了挑战。它必须深刻认识到市场的变化,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积极寻求创新和变革。在细分品类方面,娃哈哈可以加大在功能饮料、植物基饮品等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新零售渠道方面,应积极拥抱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市场覆盖率。只有这样,娃哈哈才能在年复合增长率 12% 的新消费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三)商标与股权困局:产权明晰化是现代企业必经之路
从本质上来说,“娃小宗” 事件是一场因产权模糊而引发的治理危机。它不仅暴露了企业在商标使用和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凸显了产权明晰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国资股东在企业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以及职工持股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宗馥莉需要充分认识到产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她必须通过一系列法律手段,如股权重组、商标转让等,来厘清 “娃哈哈” 品牌的归属问题。股权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明确各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减少股权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商标转让则可以确保商标的合法使用,避免因商标纠纷而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企业建立起清晰、稳定的产权制度,才能为娃哈哈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前行 。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平衡的变革者
41 天的 “娃小宗” 试验,是宗馥莉改革决心的试金石,更是娃哈哈转型阵痛的缩影。当褪去 “激进变革者” 的标签,这位二代掌门正逐渐学会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 —— 既要打破三十年的路径依赖,又要守护 “国民品牌” 的根基;既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又要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场没有硝烟的品牌保卫战,或许才刚刚开始。